
上週五參加由銘傳大學主辦的自由軟體與教育科技研討會,會中收穫不少,在此與各位分享:
1.銘傳大學目前接近八成五的實體課程,已在Moodle平台上置放該科目之教學大綱,部分課程還包含討論區以及上傳作業區。雖然Moodle平台並非直接為該校之選課系統,但所有學生實際選課後,均會在Moodle中看到對應之選修課程。
由於全面性導入,該校平台經數次升級,目前使用2台Web Server作為入口網站,4台Web Server為資訊學院使用,5台Web Server提供其他學院使用,以分散登入人數流量。
該校並將各課程、各系所、各學院目前數位平台上之資料完整度,以排名方式置於學習網首頁,完全沒上傳資料之老師名字會以黃色標記,藉以刺激全校老師積極使用該平台。
然而目前多數課程之使用狀況,仍以課程大綱、討論區、上傳作業為主,使用線上測驗及線上影音教學比例仍偏低,尚未完全利用Moodle平台上之各項功能,未來可朝向多元化使用線上平台以及教育老師了解Moodle各項功能,來充份利用平台,以達數位學習之真正目的。
2.東海大學為加速數位學習之推動,教師可向校方申請科技助理,協助教材數位化,科技助理須背負一定量之數位化,並定期回報使用狀況。經調查顯示,多數教師對於數位學習平台給予正面肯定,也確定該平台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,且為輔助教學的方法之一。但學校教師對於Moodle介面親和力以及線上測驗之部分,則認為尚有改善之空間。
以科技助理的方式協助教師教材數位化,的確是迅速推廣實體教學線上化的最快方式,但長久之計可能仍需教師親自學會使用,才能更充分運用該平台結合教師之教學。
3.政治大學以Moodle教學平台來作為線上教學觀摩之應用,於平台中置放Powercam教學影音檔以及教學架構,並新增教學觀摩者角色,提供其他教師可進入該課程進行完整之瀏覽。
線上教學觀摩可對於其他老師了解該門課授課老師之授課教材編排、上課大致狀況,能有普遍性之了解,然後是否能取代實體教學觀摩,對於授課老師如何掌握教室狀況、運用黑板以及與學生之互動,可能均不易於線上教學觀摩中看出。
4.會中並有清華大學以及師範大學的老師參與,目前兩所學校均積極從BlackBoard轉移至Moodle平台,以節省數位學習平台授權之成本開銷。然而由於BlackBoard與Moodle對於整體課程之規畫結構之不同,在轉移上並非十分容易。
普遍大專院校對於Moodle之推廣均持正面態度,在推廣上有幾點需注意:
1.若推廣成效迅速,系統管理者需即時注意平台之負載,並提早了解相關網路負載平衡以及其它分散流量之方案。
2.銘傳大學與其相關教材之出版業者均已簽署智財權合約,以避免未來有相關法律之糾紛,教師們也可安心使用這些教材製作數位學習內容。
3.數位學習的目的應在於能提供學生更多元之學習方式,並以達成隨時隨地均能取得學習資源為目標,若單純為了數位化而數位化,卻忽略原架設平台之目的,可能導致資源成本之浪費以及流於形式面的數位化學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